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

香港小姐選舉早年歷史 (1) - 第一屆1946年 - 李蘭

很多人都覺得,近年香港小選舉似乎越來越失色,除形式法推陳出新之外,選出來的香港小姐質素亦大不如前;這項一年一度的盛事已不受廣大市民所重視,問起近幾年選出的香港小姐是誰?很多人都答不出

我們都記得以前的香港小姐雖然不一定真的美與智慧兼具,但至少美貎通常是有的朱玲玲、李嘉恩等港姐的艷深深地印在大家腦海裡。

有些年紀較大的朋友還記得在無線開始舉辦之前,港姐選舉其實早已有之。其中但茱廸和李慧珍後奪得環球小姐的殿軍及季軍。究竟這些早年的港姐是否比朱玲玲等更漂亮呢?

筆者在好奇心驅使下,搜集了一些資料,在這裡探討一下香港選美的初年情況。


第一屆港姐選舉

創辦者及其目的

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,香港從未舉辦過香港小姐選舉,戰後1946年首次舉辦。那時還未有電視,這次選美當然不是什麼電視台主辦。

那麼是誰創辦港姐選舉呢?有一個流行的說法:一個名李裁法的上海商人,於北角開辦了一間麗池夜總會,為了要攪旺這個場,便把上海的選美玩意搬來香港云云。

翻查當年資料,發覺這說法大有問題,第一屆港姐選舉於1946623舉行,地點的確是位於北角七姊妹的『麗池』,但那時的『麗池』並非夜總會,而是內有泳池的空軍俱樂部;麗池花園夜總會』則於194797才開幕。

所以第一屆港姐選舉是在當時稱為『麗池』的空軍俱樂部舉行,而不是後來的『麗池花園夜總會』裡的游泳池,後者那時還未存在。

據當年報章報導,麗池為空軍所徵用,作為軍人俱樂部,『(選美)後交回民營』,關閉裝修[A1] 。報導没有交待那個『民』是誰,但按事理推算,應該是指李裁法。

第二次港姐選舉於1947727舉行,麗池夜總會還未落成開張,選美活動在金鐘兵房附近泳池進行。

既然首二次均非在麗池夜總會舉行,夜總會那時還未存在,那麼李裁法為搞旺場而創辦港姐選美一說便不能成立,只可以說『搞旺場』是後來接手的目的。

再者,選港姐這玩意是從上海搬過來亦非事實。查國內第一次選美是1946108上海小姐選舉[A2] ,比首屆港姐要遲3個多月。

1946 108日,第一屆上海小姐選舉總決賽在上海新仙林舞廳舉行,
是為中國
 (香港不算第一次正式選美活動。

那究竟創辦香港第一屆港姐選舉的動機是什麼?

日本於19459月投降,太平洋戰事結束,英國取回香港。香港『重光』後由軍政府統治,香港人剛經歷了3年零8個月的悲慘歲月,身心受到的嚴重創傷,極需撫平。當時的報章如描述那次選美的作用:『隨著和平的光臨,人們很需要找尋些趣味,輕鬆,或者是羅曼斯的氣氛來調劑一下戰爭幾年來緊張慣了的神經[A3] 

19465月,港督楊慕琦崔護重來,撤銷軍政府,復行民政,相信亦需要搞些粉飾太平的活動。選美活動門券收入,亦可用於救濟難民及殘廢軍人[A4] 

真正籌辦第一屆港姐的是誰?答案是「空軍」與「香華業餘游泳團」籌委會成員包括英空軍上校碧架利、副官甘氏、夏利士、立冰賴氏、沙展東,以及游泳團主要幹事陳律紀及胡祖堅,見諸當年報章的名字並没有李裁法。

可是筆者發現李裁法原來於1948年已是香中業餘游泳團的團長,那麼如果他其實是游泳團的發起人的話,那麼他的確是首二屆選美的幕後搞手,只不過當時麗池還未變成豪華夜總會,說是為夜總會宣傳仍然說不通。

籌備委員會為選美大做宣傳工作,於613起在舞場、電影院、碼頭及大型食肆等多處公共場所貼出選美廣告,海報裡有一穿著泳衣的美女,吸引途人注目。

那時世界大戰結束不及一年,世界各國仍未從戰爭中復原過來,很多國家都出現飢荒,廣州市的『掩埋』每天都在路上收殮無數餓死者的屍,香港糧食危機亦日深,工人每人每天只獲配給38両,市民須節食貯糧。有人就質疑在此情況下應否搞選美這種舞昇平的活動[A5] 

不過,選美還是於623 (星期日) 在麗池舉行,是「國際慈善游泳比賽大會」第9節目。首次選美,鬨動香江,吸引了大批市民到場,爭先恐後,將俱樂部的木欄鐵閘都得毀壞了。

會場原本只可容納1,700名觀眾,其中5元座位700 (另捐出50元者坐最前排)2元企位1,000[A6] ,但最後企位站了2,000多人。由於泳池露天,數千人在烈日當空下曝曬3個多小時,看首屆選美的待價不可謂不大。

參加選美的佳麗原本有17人,但當天真正出場的只有11人,而評判則有20人,比參賽者還要多。那時社會仍然十分保守,故參賽的人不多;而11人中有不少是風塵女子,因為大會所定參選規則十分寛鬆,只需年齡在16 – 60歲之間,能找到一件泳衣穿在身上便可以,不懂游泳也可,有什麼其他要求。

首屆選美雖然轟動,但過程卻非常簡單,只有泳衣出場的環節,没有便服、旗袍、答問等環節。11名候選佳麗穿著不同款式的泳衣 (款式當然比現在保守得多),腳踏白鞋,由工作人員從更衣室帶領,根據報名次序出場,走到池邊跳台上亮相。她們出場總共只不過5分鐘時間。

各佳麗由20位中西評判評分,評選標準是身材40分,容貎40分,儀態20分。(原定另再加上5元票的現場觀眾投的票選出冠亞季軍,但後來現場觀眾投票這部份卻不了了之)

結果23歲的李蘭奪得,成為香港歷史第一位「香港」;亞季軍為白光和潘江楓。




各參選者得分如下

參賽名字
得分
年齡
個人資料
李蘭
82.9
23
見下文介紹
白光
80.7
19
原名黃金鳳,洋名Betty廣東中山人,百樂門舞廳新進紅星;並非著名影星兼歌星、原名史永芬的另一白光
潘江楓
79.0
21

陳白露
77.2
19
南洋影片公司演員
潘慧蘭
77.3
19
原籍南海,在香港土生土長
梁小美
75.1
21
香港白領麗人,原籍廣東,在上海長大,在美國讀小學,在香港讀中學
江彤蓮
74.8
22
54吋,重128;廣州人,廣州淪陷時來港居住,讀過體育專科學校
李冰妍
67.2
22
凱旋舞廳舞女
張華蓮
66.2
18

張佩芬
59.1
25

蔡劍珍
52.9
27


是次慈善籌款活動共收入港幣8,621元,港督楊慕琦爵士伉儷以貴賓身份出席。冠軍李蘭由港督夫人為她戴上后冠,她獲贈司馬牌金錶一隻,價值1,000元;亞軍白光獲金城酒店300元延席券。

是次盛會由「南粵影片公司」的洪仲豪導演拍攝約5,000英呎的時事電影,包括「選美」、游泳比賽、跳舞等鏡頭,選美之後3香港九龍4戲院[A7] 

首位港姐李蘭

香港史上首位香港小姐李蘭,原名梁淑真。關於她的出身有兩種不同的說法。

根據一個內地網站,李蘭出生於廣州的小戶人家。家境貧寒,十多歲就化名陳婉紅到香港的酒店打工。當時的星島日報說她14歲已在金龍酒家闖出名堂[A8] ,說她當過舞女、女侍應、酒樓電梯司機等。戰前還採用過『冰瑩』這藝名云云[A9] 

工商日報則另有說法,指李蘭父親湖北漢口的絲業鉅子梁海萍。李蘭曾在廣州唸中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前,李蘭到過湖北省漢口上海北平;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從東江曲江、再到桂林重慶[A10] 

維基百科稱李蘭於『19465香港到了重慶1946622飛抵廣州,再急赴香港趕上參加第一次「香港小姐選舉活動 (筆者註:其實是報名,所以李蘭是最後報名的一人)維基還指李蘭『未當選前,已曾接拍電影,喜愛騎馬,有7年策騎經驗。』

究竟哪種說法屬實?如有網友知道請賜教。

李蘭當選後拍了多部電影,大家在電視經常看到的XX龜苓膏廣告,其中一輯裡面一位女士向黃飛鴻 (關德興) 示愛,黃飛鴻說大家不如做兄妹,那位女士便是這位李蘭,那套電影是關德興拍的黃飛鴻系列電影的第一部,名叫『黃飛鴻正傳 (上集),又名『黃飛鴻之鞭風滅燭』,1949108上映。

戲中的情節是黃飛鴻被敵人暗器所傷,被迫逃跑,躱進一所大屋,最後為李蘭飾演的少女『亞歡』所救,二人因此結誼。

這套電影並非李蘭主演的首部電影,第一部是大華影片公司出品的《情焰》,該影片也是香港在抗戰結束後製作的第一部電影,19461212公映。這部國語喜劇編導是莫康時,男主角吳楚帆。

李蘭是否漂亮?那屆的佳麗質素如何?選美翌日報章的報導中,引述在場人士如此的評價:『當選的三個人,實在談不上健美,如果這便是香港小姐的標準代表,真不知香港小姐有上若干人了。即在場裡要選的也不知可選若干[A11] 。』

撰文者自己寫道:『這回當選的香港小姐,只可說是評判員眼下的香港小姐,而不是香港人的香港小姐。若請當選的李蘭出席世界或任何一個地方的選美會,則世界的美術家和攝影師,以後將不會來香港了。……競選者只有11人,海中無魚,蝦仔為大[A12] 。』

另亦有人指那次選舉中看到的都是『鬆弛的綫條,胖而不健的體格,由於夜眠晏起弄成的萎黃臉孔[A13] 』。

李蘭在電影『審死官』中飾演楊秀珍。








 [A1]星島日報1947714


 [A2]這場選美最初的目的是募捐賑災,它的幕後搞手是杜月笙。


 [A3]星島日報1946-06-05


 [A4]同上。


 [A5]星島日報1946-06-10專欄『咖啡座』。


 [A6]事前英空軍派出工程師測量過,認為泳池只能容納700坐位及1,000企位。見工商日報1946-06-10


 [A7]工商日報1946-06-24


 [A8]星島日報1946-06-23


 [A9]星島日報1946-06-24


 [A10]工商日報1946-06-24


 [A11]王瑛:『群芳競艷 評判員的眼底下選出了香港小姐』,星島日報1946-06-24


 [A12]同上。


 [A13]星島日報1947-07-04

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

余東旋家族與余仁生 (7)

堡內寶貝贈港府

余宅內還有很多古董都送了給政府,其中一件是前文提過、位於淺水灣余園內的一座士兵銅像,政府接收銅像後,安置在香港公園。

有關這尊銅像的背景引起了爭論,根據政府的介紹,這尊銅像紀念的是1941年日軍侵港期間,於12月19日在畢拉山英勇戰死的一位加拿大軍官John Robert Osborn,這軍人死後獲追頒維多利亞十字勛章 (Victoria Cross)。這是頒給英國及英聯邦軍人的最高榮譽,亦是參與香港保衛戰的軍人中唯一獲頒此勛章的一人。

但根據編著《Hong Kong Street》的作者Jason Wordie的考證,這尊銅像紀念的其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死的另一位士兵。

香港公園內的銅像。

Osborn真人的照片。大家認為他們是同一人嗎?

銅像之外,還有一批物件引起爭議。原來淺水灣余堡拆卸後,遺下了22塊有過百年歷史,刻有畫作及書法的石碑,原本已交由政府保管,卻竟一直棄置於金鐘茶具文物館雜物房。廿年來康文署對這批滄海遺珠不聞不問,至2009年被立法會議員批評康文署糟蹋文物時揭露出來。

該批22塊石碑,原屬於建築物的外牆裝飾,拆卸工程承辦商和處理棄置建築材料的建築商,邀請藝術館及歷史博物館派員檢視石碑,並同意石碑由館方保留作進一步研究及參考。但政府没有僱用專人搬運,以致部份石碑遭到破損。
據康文署解釋:該批石碑刻有19世紀廣東畫家的畫作和書法,其中兩塊寫上南朝著名詩人鮑照的《遊思賦》和中唐著名詩人王建的《宮詞一百首》,但非原作,全屬複製品,歷史及藝術價值不高,根據當時收藏政策,未能列為藝術館或博物館藏品,故一直存放茶具文物館儲藏室。
不過,康文署又說,隨着近年公眾對建築文物保育的重視,該署認為可考慮重新評估石碑在建築文物上的價值,而非單純以一般博物館藏品的歷史及藝術價值為標準,該署並要求古物古蹟辦事處派專家評[A1] 
那是去年的事,不知最後決定如何。
刻上鮑照《遊思賦》的石碑。

星洲余仁生被收購

星加坡方面的余家生意王國,1970年代亦出現大變。

余東旋第7子余經文掌管的銀行業務遭受挫折。原本為東南亞規模最大的華資銀行之一的利華銀行,因為接二連三出現客戶和銀行職員行騙的案件,信譽受到打擊,唯有向其他銀行尋求合作。

星洲富商黃祖耀聽到風聲,主動找上利華銀行總經理余經文。結果兩人一拍即合,1972年大華銀行以換股方式收購利華銀行。大華也憑此舉,打入新加坡四大銀行之列[A2]

1973年,涵蓋星馬兩地生意的余仁生控股在星洲上市,余家仍擁有75%股權,但董事會裡只餘下3個余家人:余經綸仍當主席,經鉞任執行董事,經文為普通董事;另外4人為外姓人。

這時余仁生的主要業務並非中藥,而是地產,公司擁有很多物業,包括星洲余家府第、酒店及無數店舖,公司這地產部份後來引起了外人的覬覦

1988年,年屆70的余經鉞宣告退休,由當時已成為大股東余經文的38歲長子余義明代替伯父在董事局的位置,並出任公司總經理,主管中藥部門。他對傳統中藥的業務前景信心十足,為此制訂了一個十分進取的5年計劃,所需經費由地產生意補貼。

可是,余義明的一些長輩 (包括經鎧、經驥、經輝、經鑄遺孀陳璧玉等),並不同意這個發展方向,他們没有公開反對,但卻悄悄地將股份賣給一間大地產公司林增控股。

1990年,林增控股貯夠彈藥,便出手收購余仁生,後者連掛牌地位也被取消。被收購後,公司裡面只剩下經文、經鉞和經典三兄弟;余經文當主席,兒子余義明當執行董事,二人皆負責余仁生中藥的部份。

戰前余東旋是東南亞數一數二的富豪,這時他的後人淪落至為外姓人打工。

『義』字輩救祖業

目睹這情況,以余義明為首的一群『義』字輩的堂兄弟 (還有義生、義藻Joseph、義方),決心合力取回旁落的家業,重振家族業務。

余義明後來接受傳媒訪問時說:父親沒有給予他任何壓力,沒有要求過要取回家業的控股權,只是自己一心要試一試。

他表示,由於大股東主力發展地產業務,對發展中藥意欲不大,雙方早有共識,只要余氏想回購,可以有優先權。

於是,余義明等在1993年成立余仁生國際有限公司,由余義明當主席。跟著,林增控股將余仁生控股改名為林增發展有限公司 (LC Development Ltd),為出售中藥部門鋪路。最後余義名與余經緯兒子義生合資21百萬坡幣,於199383正式向林增發展購回中藥部門,以及所有以前的余仁生店舖。

由此時起余仁生正式由第4代的『義』字輩接班。這一輩敢於引進家族以外的專業管理人才和股東,為余仁生帶來生氣。

余經鵬的反叛

余義明等不滿足於只取回新加坡的余仁生,而是想把新港兩地的余仁生統一。

香港余仁生這時由第8子余經鵬打理。余經鵬一向是余家子弟中最離經叛道的一個,不為家人所喜,他生母五媽過身時也没有留給他分毫。

香港余仁生於1992年上市,1993年收購西藥廠Synco但其業務始終停滯不前,全港只有3間店舖。所謂弱肉強食,香港余仁生之不濟,引來同業的垂涎,東方紅曾企圖敵意收購,唯最終失敗。

期間余經鵬又與星洲的兄弟不和,他不滿余仁生的商標屬於星加坡的余仁生國際,原來是林增發展將該商標與中藥部門一起售予余仁生國際。

余經鵬恃著星加坡那邊倚賴香港的供應,因而咄咄進逼,甚至不惜兄弟鬩牆,於在1993年開始跟星洲余仁生打官司。他還想迫余經文離開香港余仁生的董事局,但余經文拒絶。

1996年,正當港星雙方為了商標繼續在法庭糾纏之際,香港余仁生的形像,卻因余經鵬與解放軍的關係曝光,以及爆出余仁生產品含有受保護生物成份的指控而受到打擊。

同年,余經鵬倒戈相向,聯同有解放軍背景的『超橋公司』,企圖奪取香港余仁生的控制權。他要求董事局接納兩名解放軍的代表進入董事局,但被否決,他即與該兩位解放軍同志離場抗議。最後董事局決定解除他的職務。

這時余義明便成為拯救家族生意的白武士,他於199610月將「余仁生(香港)」和「余仁生國際」合併並私有化,星、馬、港三地家族生意自此「大一統」。余義明更當上余仁生集團行政總裁。

余仁生集團行政總裁余義生。


余義明無心插柳

余義明表示,重返祖業只是無心插柳,是他始料不及的事。

「爸爸(余經文)在我小時候已告訴我,做家族生意Don't think about it! (想也別想!)」

「爸爸當時說:『我們家族那麼大,單是你(余義明)這一輩的表兄弟姊妹已有七十多人,再加上叔父一輩還在管理,家族政治會好厲害。更重要的是我(余經文)不是長子,在祖父十三個兒子當中排第七,怎樣也輪不到你。』當時,家族好多其他生意,如地產等,余仁生(中藥)只不過是很小的生意。所以爸爸叮囑我必須要建立自己的事業。」

余義明雖然在香港出生,但一歲已隨家人移居新加坡,其後赴英國倫敦大學攻讀法律。

1971年畢業後,余加入虎豹集團負責公司的財務管理;之後涉足投資銀行、金融證券、電腦經銷、百貨零售等行業。他所接受的教育和工作經驗全與中藥無關,甚至連中文也看不懂。

直至1989年,余義明毅然將自己創辦的風險顧問公司讓給生意夥伴,加盟余仁生。

余義明指出余仁生一直没有好好發展的原因:「祖父將余仁生股份平均分給十三個兒子,每人只有約百分之六股權,根本沒有單一最大股東,業務 (因此) 一直發展平平。」

余仁生的變身

這位第四代掌門人坦言,他根本沒有光宗耀祖的觀念,重整祖業是相信中藥這一行前途無限。他強調,歷史悠久並無特別意義,重要的是它的品質保證和客戶信賴,是市場價值支撐歷史意義,否則128年只讓口中唸唸有詞而已。

所以余義明掌舵之後,即對余仁生徹底改革,1998年開始,便手更新產品的包裝、門市,甚至連沿用已久的商標,亦一併改掉。他從生產、物流銷售管理的各個方面,都進行西方的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,而且也開始在高級管理層中聘用非家族成員的專業人士,淡化家族企業的色彩。

余義明於2000年將余仁生重新在新加坡上市。

為了開拓龐大的海外市場,增加中藥的認受性,余義明致力令產品標準化,並取得到大學和海外藥物管制當局的認可。例如余仁生與中大合作研究白鳳丸,證實其有效調節雌激素分泌。

2002年余仁生製藥中心獲澳洲藥品管理局頒發優良藥品生產作業規範(GMP)證書及香港品質保證局ISO9001:2000證書。

200411月余仁生於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簽署協議,在元朗工業園建立面積達130,000平方呎的中藥GMP廠房[A3] 

余仁生最暢銷的中藥成品藥是它的瓶裝燕窩保嬰丹白鳳丸,不過目前它的成藥生產已經全部轉包給第三方廠家,只保留了余仁生的品牌。

此外它還在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香港擁有超過90間零售中藥專賣店,並從事藥材批發業務,向歐美上千家西藥房供應其中藥產品。

該公司也在澳洲和新加坡設立了7間中西醫結合的私人診所,以及4家位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傳統中醫診所[A4] 

余義明指出:余仁生雖然創立於馬來西亞,但香港才是其增長最快的市場,但香港店舖租金飛漲,市場正在放緩。

2014年余義明接受美國財經頻道CNBC訪問時表示,希望拓展西方和中國市場,在龐大的中藥行業佔一席位,從而成為一家市值10億美元(約78億港元)的企業[A5]

余仁生近年更獲選香港十大品牌之一。




 [A1]22塊百年碑文 康文署當垃圾』,東方日報2009-09-09
 [A2]『黃祖耀併購贏天下』,香港商報2001-07-09
 [A3]維基百科『余仁生』條。
 [A4]同上
 [A5]信報財經新聞2014-09-20。